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供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提到,“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在科技強國之路上,有無數科技工作者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其中,以女科學家為代表的院士們,更是用實際行動為黨徽增輝,為黨旗添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整個中國進入到一場波瀾壯闊的戰斗中。為遏制疫情的蔓延,拯救千千萬萬患者的生命,許多行業的從業者都付出了超常的艱苦努力,與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未知的敵人”作戰,終于拖住了它在全國各地蔓延的腳步,使抗擊疫情的戰役現出勝利的曙光。
在已經持續數十天的抗疫征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女性醫護人員的身影。面對傳染性極高、極為危險的新型冠狀病毒,她們迎難而上;她們當中的共產黨員更是沖鋒在前,在信仰的感召下不畏生死,逆行前進,奔赴抵抗疫情最需要的地方。
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已經7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專家李蘭娟,義無反顧地站到了對抗疫情的最前沿。這位17年前參加過對抗SARS戰役的老將,如今再度率領醫療隊出征武漢,救治危重癥病人,并以防治傳染病40余年的經驗,給出了簡便易行的防控傳染的策略。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中國著名婦產疾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喬杰也帶領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來到武漢。作為全國的產科質量控制和持續改進中心的主任,喬杰的團隊在組建危重癥病房的同時,也要憑借專業知識,保障武漢地區孕產婦的安全,特別是要研究病毒在母嬰之間出現垂直傳播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作為大城市的武漢,每天會有巨量的嬰兒誕生。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喬杰也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守護中華民族的未來。

最終戰勝新型冠狀病毒,需要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同樣離不開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正如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所言:“在這場重大斗爭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展示了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當前,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越是面對這種情況,越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p>
擅長疫苗研究的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率領她的團隊深入疫區開展科研攻關,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先鋒隊。在簡陋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里,她的團隊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使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這意味著診斷會變得更為快捷。多年來以抗病毒藥物為主攻方向的陳薇很清楚,疫苗研發有著固有的周期和規律,從來就不是一個能夠“迅速”完成的任務。盡管如此,這位曾經在阻擊SARS和抗擊埃博拉病毒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女科學家,仍然踏上了這條關系到人類福祉的艱辛征程。

盡管疫情打亂了生產和生活的節奏,延遲了諸多預定的計劃;但在疫情平息之后,一切終將逐漸回到正軌。因此,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也有很多優秀的女科學家在原有的崗位上堅守,出色地完成了本職工作,彰顯出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在中國,每年有大約1800萬新生兒出生。但在這些新生命當中,大約5.6%帶有先天缺陷,很可能會擁有不幸的人生。不過,這些帶有先天缺陷的嬰兒中,又有30%可以歸因于遺傳基因。所以,如果能在準媽媽懷孕之初,就運用現代基因技術及時發現這些風險因素,便可以將一部分不幸扼殺在萌芽狀態。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擔任院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荷鳳,就在進行著這方面的研究。作為中國試管嬰兒領域的先驅者,她在近年來始終致力于防治出生缺陷這份“守護晨曦”的事業。
在醫學之外,日常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為它們尋找解決方案,同樣離不開女科學家們的努力。
有鑒于塑料制品消耗石油資源并導致“白色污染”的缺點,高分子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圍繞麥稈等農業垃圾,以及屬于廚余垃圾的蝦蟹殼,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研究。這不是簡單的“變廢為寶”,而是為塑料尋找更為卓越的“接班人”。但她的工作,已經成為減少“白色污染”的希望所在??梢越到獾牟牧?,會讓子孫后代擁有不被塑料污染的美好未來。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和鄉村之下,往往會有或多或少的地下水,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這是一種可以再生,卻也不能過度使用的資源。幾十年來,女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學鈺一直在關注著地下水發生的種種變化。從流量統計到污染防控,這些數據和建立在它們之上的措施,對于中國這個缺水的國家而言都彌足珍貴。
有一些看似遠離生活的科學問題,卻蘊含著技術爆炸乃至重塑人類文明的可能性。在這些高深的研究領域里,也有女科學家在辛勤耕耘。
納米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閻錫蘊的工作,就令全世界的科學界為之驚嘆。這是因為,科學界曾經認為,酶只可能是由活的細胞產生的蛋白質或者核糖核酸(RNA)。因此,對酶的研究,似乎是專屬于有機化學的領域。但在閻錫蘊發現了納米材料具有類似于酶的催化特性之后,“納米酶”便成為化學領域的全新熱點?;蛘哒f,她的這項新發現,刺破了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之間,曾經涇渭分明的界限。
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施蘊渝,則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不斷探索。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在歐洲接觸了計算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這些新興的交叉學科,她就在這些前沿領域中不斷取得突破。她領導和創建的實驗室,建立了多維核磁共振實驗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系統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質的溶液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在計算生物學方面深入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研究。
中國人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巨大的變化。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上,這樣的變化曾經無數次發生過;而探尋地球環境在最近一個地質時期——第四紀發生的變化,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健的研究領域。雖然這段時間,相比于地球的年齡只是短短一瞬;但正是在這260萬年的時間里,人類走完了從褪去獸性直到建立文明的全過程。不僅如此,她對以往的環境變化規律的研究與探索,將會為國家制訂開發戰略,特別是開發西部,提供寶貴的參考。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斗力就越強?!睙o論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還是探索科學上的其他一些未知領域,許許多多優秀的女科技工作者巾幗不讓須眉,不斷寫下動人的篇章。她們的工作,或是讓秩序更快恢復正常,或是在為國家乃至全人類儲備希望。我們都懷有相同的信念,潮水總會褪去,冰雪總會消融,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田鵬、知識就是力量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