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登錄
用戶登錄
黃? 波 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
(中國科協特邀專家)
蔣榮猛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
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
(中國科協特邀專家)
最早的康復期血漿療法
最早的康復期血漿治療嘗試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
1890年,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和日本科學家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將脫毒的白喉毒素(白喉桿菌釋放的一種蛋白質)或破傷風毒素(破傷風桿菌釋放的一種蛋白質)免疫動物后,在動物血清中發現一種可中和毒素的物質,將其稱為抗毒素(即我們現在所稱謂的“抗體”),可以阻止白喉或者破傷風毒素的致病性。同年12月16日,法國的細菌學和病理學家查理·里歇特從注射了結核桿菌的狗的血液中,制備出血清,在巴黎第一次嘗試采用狗血清注射,用于治療肺結核,并取得成功,標志著人類可以采用血清或者血漿來治療傳染性疾病。
在此基礎上,次年即1891年,在柏林大學附屬診療所的兒科病房,貝林給一位白喉病患兒注射了含有白喉抗毒素(即抗白喉毒素的抗體)的血清,第二天,患兒的病情出現明顯好轉,而采用此方法,使得1892年柏林兒童醫院白喉患兒死亡率從48%降至13%。
?康復期血漿療法在緊急重大疫情暴發時的應用情況
近20年來,在不少緊急重大疫情中,SARS,H5N1、H7N9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埃博拉等病毒暴發,都有康復期血漿治療的身影。在SARS期間,香港威爾士王子醫院采用康復患者的血清對重癥SARS患者給予治療,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進行了小規模的探究。2015年H7N9禽流感,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采用康復者血漿對8例重癥H7N9患者給予過治療。歷史上血清和血漿治療給人類疾病防治做出重大貢獻,但是自其誕生起,這種前現代醫學的方法在實踐中遠非一帆風順。在實踐中,科學家們意識到存在血漿中抗體濃度過低導致療效不佳等系列問題。
康復期血漿療法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治療過程中
發揮的作用
因為沒有特效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加入了血漿療法,針對重癥病人使用。新冠病毒感染后治愈者的恢復期血漿中含有新冠病毒抗體,可幫助重癥患者達到臨床救治效果。現在只是小規模使用,大規模使用的話,需要看臨床應用的效果和不良反應。
?康復期血漿療法對血漿捐獻者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