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登錄
用戶登錄
科技發展源源不斷地為藝術提供新鮮的表現形式,給藝術創作開啟了新的可能性。X光為醫學而誕生,也給了藝術家們洞悉萬物的“超級透視眼”,他們大膽嘗試,將X光“透過表面看本質”的特性與先進的數字技術相結合,創作出獨具一格的X光圖像作品。當生活中熟悉的物體,以透明的、真實的、肉眼無法企及的形態展現時,你的感覺會不會是異常奇妙?
另一扇欣賞自然的窗口
當我們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總想拿起照相機留住美妙的畫面。然而,照相機無法捕捉到動物、植物的內在,我們仍然只能看到表面。荷蘭的阿里·凡·里特博士有他獨到的辦法,用X光為人們打開了另一扇欣賞自然的窗口。
阿里?凡?里特在他的X光工作室里,他的X光圖像作品網站:www.x-rays.nl
阿里·凡·里特博士是一位醫學物理學家,不過,他的X光圖像作品并不是在醫院完成的,而是在他具有認證資質的工作室里。早前,在針對放射科技師和內科醫生開設的放射物理學以及放射安全的教學項目中,他說,即使是很細微的物體(比如花卉)也能在低耗能X光下成像。幾年后,他開始嘗試著給一些原始的X光片上色,偶然地發現其竟富有藝術氣息。后來,他開始在花卉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動物來組成自然景象。
張著大嘴的鱷魚、“爬上”樹梢的猴子、池塘里的青蛙、花園里的昆蟲、綻放的玫瑰……這些都是阿里·凡·里特博士X光掃描儀前的“座上客”?!拔疫x擇自然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崇拜且熱愛我們的大自然。大自然不僅僅在可見光下,而且在X光下也看上去棒極了!”他說。
X光圖像作品的誕生得益于科技的發展,而同時它們也在向人們展示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拔覀兛梢詮淖匀唤绶律g中學到很多東西。我希望這些X光圖像能夠展現出自然之美,并助力于人們欣賞自然?!痹诎⒗铩し病だ锾夭┦康腦光圖像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物種的復雜性和內部結構優化,比如,日本須鯊的鰭關節在X光圖像中一覽無余;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相似性,比如,巨蟒、蜥蜴或者鳥的脊椎和人的脊椎結構是一樣的;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相似的骨骼結構,比如,膝蓋、肘關節、股骨、腓骨、尺骨和橈骨,等等。
兩棲動物?青蛙、睡蓮和小蝸牛
一張X光自然圖像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欣賞阿里·凡·里特博士的作品,如同置身于一個特別的自然影像博物館。即便你在野外,也無法如此“近”距離地與這些自然界的朋友接觸。那么,這些神秘的X光圖像作品是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又是經過什么樣的過程制作出來的呢?
鳥類??貓頭鷹
照片上的景物是怎么來的呢?
在X光圖像作品中,往往包括多個不同的物體,有人會問,它們會不會是由不同的圖層合成的呢?比如,先拍攝不同的物體,再把幾個圖層“堆疊”在一起,合成一張圖片。并不是這樣的,阿里·凡·里特博士是首先搭建起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自然景象,再直接拍攝。
哺乳動物?花叢里的貓
也有人會擔心,拍攝這些圖像會造成對動物的傷害。事實上,阿里·凡·里特博士也認為如果用活著的動物來拍攝X光圖像,會使動物暴露于輻射之中,是不合理的,他創建的自然景象使用的基本都是動物的死體。收集這些死體并不太容易,阿里·凡·里特博士想方設法,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他會在路邊尋覓交通事故中遇難的動物遺體,或是朋友養的寵物死了,請對方送給他用于實驗。有時候他也會親自去買一些動物,比如,魚是從市場上買來的,外國的昆蟲是從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商店買到的。還有很多常見的昆蟲則是在自家的花園中找到的。
魚類?“池塘”里的鰻魚
準備好了嗎?來拍張X光片!
為了使X光留下影像,阿里·凡·里特博士首先采用溴化銀X光片進行拍攝。把裝在不透光信封里的X光片放置于成像物體的后面,X光管位于物體正前方1米左右。阿里·凡·里特博士使用的是高梯度的細晶粒X光片。細晶粒確保高分辨率,但是會導致光片的靈敏度低。曝光時間有幾分鐘,與醫院和牙科診所的X光片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的曝光時間少于一秒鐘。高梯度意味著放射過程中細微的差別會導致光片灰度值的巨大差異。
昆蟲?歐洲蜜蜂
數字化處理,著上美妙的色彩
原始的X光片是黑白色的,而我們看到的圖像作品卻是色彩斑瀾,有著栩栩如生的生命感。這種優雅的風格是怎樣實現的呢?阿里·凡·里特博士將拍好的X光片放入掃描儀,通過數字化處理得到數碼圖像,然后再運用圖像軟件進行局部上色,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彩色X光圖像。上色時,阿里·凡·里特博士并非完全遵照景物真實的色彩,他不拘一格,用藝術的眼光進行創作。成片的視覺效果令人贊嘆,中國讀者可能會感到熟悉,這些圖像作品頗有幾分我國水墨畫的神韻。
《躲藏的巨蜥》的制作過程
1.先建立芭蕉和巨蜥的自然景象。在右下方有一只巨蜥被葉子遮擋住了,肉眼不可見。
2.為這組景象拍X光片。由于X光具有穿透性,使得右下方的巨蜥得以完整呈現。
3.利用數碼技術處理X光片的色彩,成為一張X光圖像作品。
科技與藝術相互滲透,結伴而行。誕生于19世紀的X光,與21世紀的數字技術擦出了絢麗的火花,而這一切都少不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版權聲明:本文圖像全部由Arie van't Riet提供,版權歸Arie van't Riet所有,僅限于《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及其數字媒體使用。)